理論創新引領實踐創新。
作為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新質生產力理論,展現出強大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以創新為顯著特點的新質生產力,正成為點燃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2023年7月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新質生產力發表一系列重要論述,完成對傳統生產力理論的超越。
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量全球第一,高新技術企業超過50萬家;智能車載設備、智能無人飛行器制造等新興產業茁壯成長;人工智能的開源模型、創新藥等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求新求變,新興產業持續培育壯大,未來產業加快布局建設——這,就是“十四五”收官之際,在新質生產力理論推動下,中國經濟的嶄新圖景。
“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
“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而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需要我們從理論上進行總結、概括,用以指導新的發展實踐。”
新質生產力有多重要?
對于很多傳統產業的一線工人而言,他們可能無法從理論的高度回答,卻能不斷用實踐作答:依靠技術創新驅動產業升級,老企業煥發新活力,傳統產業中也能培育出專精特新“小巨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體經濟不能丟,實體經濟里邊的傳統產業不能丟,要通過科技創新實現轉型升級。”一番話道出一以貫之的要求:“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也能發展新質生產力。”
立與破,新與舊,這里面是深刻的辯證法。
“注重新舊動能轉換的過渡和銜接,以新化舊、循序漸進,不要一哄而上,‘金娃娃’還沒抱上就先把吃飯的家伙扔了。”“必須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因地制宜”不僅強調發展的特殊性、自主性,也強調發展的協調性、平衡性、靈活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正是我國推動高質量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之一。
難題如何破解?答案是吃透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統一。
20多年前,在浙江工作的習近平同志為浙江發展量身打造“八八戰略”,利用八個方面的比較優勢和潛在優勢,推進八個方面改革,將其轉化為生產力發展的先發優勢和特色優勢。
如今,之江大地,瞄準省情特殊性發力,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的重大科技成果百花齊放,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全省規上工業比重達1/3。如此成績,正是依托于當地產業基礎和創新環境。
既講特殊性,也講普遍性。全國一盤棋中,各地資源稟賦不同,發展條件各異,但只要牢牢牽住創新這個“牛鼻子”,努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就都能講好自己的“新”故事:
在北京,商業航天產業規模已突破2600億元;在廣東,工業機器人一年產量超24萬臺(套),占全國總量的44%;在安徽,汽車出口量居全國前列,我國每出口4輛汽車就有1輛“安徽造”……
源于實踐的科學理論,在實踐中釋放思想之偉力。
今年前三季度,我國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7%,累計增加值占全部規上工業比重連續31個月超過30%,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扎實推進;以商業航天、國產大飛機等為代表的新興產業發展態勢向好;聚焦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和未來健康六大方向,未來產業正呈現關鍵技術多點突破態勢。
“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
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以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其背后的邏輯樸素而深刻。
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這是一項長期任務和系統工程,從何處著手?
“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以300多項改革舉措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領域改革作出重要安排,對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作出重要部署,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加快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指明方向。
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成敗在于改革,這是經濟發展領域的自我革命。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惟其艱辛,才更加蕩氣回腸。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隨著阻礙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思想觀念束縛和體制機制障礙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被不斷破除,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正加快形成。
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
發展新質生產力,人是決定性因素。
“我國科技隊伍蘊藏著巨大創新潛能,關鍵是要通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把這種潛能有效釋放出來。”
復旦大學成立相輝研究院,聚焦攻關前瞻性、挑戰性、高價值的關鍵科學難題,5至10年不考核,最大限度讓人才心無旁騖、自由探索。
做什么研究課題由科研人員自己說了算、人員招聘不受編制限制——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采用全新的管理機制,科研人員潛心研究,在多個重大領域取得重要成果。
實行科學技術人員分類評價制度,減輕科學技術人員項目申報、材料報送、經費報銷等方面的負擔,完善科研任務“揭榜掛帥”“賽馬”制度,實行目標導向的“軍令狀”制度,鼓勵科技領軍人才掛帥出征……近年來,一系列重要部署、一系列新規出臺,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高水平復合型高素質勞動者隊伍不斷壯大,我國已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研發人員隊伍。
創新,既包括技術和業態模式層面的創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層面的創新。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加強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加快布局建設一批概念驗證、中試驗證平臺。有關部門出臺實施意見,提出多種中試平臺建設模式,鼓勵地方結合實際探索建設方式和運作機制。
我國建設各類科技型企業孵化載體1.6萬家,建成覆蓋95%縣級以上地區的孵化服務體系,科技型企業孵化器數量全球第一……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越來越多的新質勞動資料從實驗室進入工廠,正有力推動產業變革與轉型。
新質生產力,關鍵在質優。通過創新性配置,生產要素間奇妙的“化學反應”發生了:在遼寧,得益于工業互聯網的應用,沈鼓集團每年可節約190余萬張圖紙,葉輪等關鍵零部件加工效率提升28.2%;在甘肅,運用數字孿生技術,疏勒河被“裝進”計算機,智慧灌溉讓灌區農場的用水量降低了一半……
數據,信息時代的新型生產要素,對于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至關重要。今年前三季度,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0.6%,全國企業采購數字技術金額同比增長10.6%,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正在加速。
勞動者素質持續提升、勞動工具加速革新、勞動對象不斷拓展,生產要素優化組合及其躍升,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穩健向前。
“‘十五五’時期,必須把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
科學理論指導當下,也指引未來的方向。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擘畫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藍圖,提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決定稿對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作出部署。圍繞發展以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生產力,提出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以國家標準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
創新所催生出的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已然展示出高質量發展的壯麗前景。
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壯大;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未來產業孕育發展……由技術革命性突破催生的新產業,鋪展出一條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的新路徑。
線上與線下加速融合,服務與制造深度融合,網絡購物、移動支付、無人零售、無接觸配送……依托具有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廣覆蓋性特征的數字經濟高速發展,新業態新模式蓬勃興起,為發展注入源源動力。
今年前三季度,我國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6%,對全部規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24.7%;規模以上工業水電、核電、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等清潔能源發電占比提升至35.3%,綠色低碳轉型持續深入……發展新動能積勢蓄力。
“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謀篇蓄勢,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個階段性部署有序賡續。壓茬推進的歷史節點,新質生產力布局舉足輕重。“‘十五五’時期,必須把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
中共中央政治局9月29日召開會議,研究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重大問題。會議強調,堅持高質量發展,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發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以新質生產力為新引擎,推動中國經濟航船乘風破浪,“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在時間的恒進中積跬步至千里,尤需保持理論自覺和歷史定力。
應當看到,我國正處在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奮力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外部沖擊影響加大,內部困難挑戰依然較多,迫切要求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急劇變化的不確定性。
更應該看到,我國發展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
中國經濟的信心,在當下更在未來,以創新為底色的新質生產力是最硬核的支撐。
新質生產力理論發端于實踐,指導著實踐,其內涵也必將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中不斷豐富。奮進新時代新征程,因地制宜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定能不斷開拓發展新境界,不斷為人民創造更多新福祉。
來源:人民日報
免責聲明:本網站部分文章、圖片等信息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平臺所有,僅用于學術分享,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權益,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做刪除處理!